1200余年沧海桑田,上海区县怎么变?
1949年的上海仅仅只有相当于今天市区的范围就要划分为30个区,是当时的管理水平所限。而今天,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方式的改善,使得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有效地管理地理面积数倍于以前的区域。
记者|王煜
从如今上海的位置出现独立的行政区划,到“上海”之名出现,经历了近300年;又过了近300年,才有“上海县”;
上海成为“市”,则还要等待600多年……有了“市”,才有区县,而上海市在解放初期有30个区,多年来的反复变化后,2015年新静安区成立后,区县变为16个。上海行政区划千年来历经了什么样的变化?将来还会怎样变?
从自然发展到“城外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徐建平认为,上海的区县沿革,可以按三个节点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上海地区成陆到清朝末年外国人开始建设租界。
6000多年前,上海西部成陆;公元4世纪之后,上海浦东的大部分地区逐渐成陆,形成今天的基本形态。在古代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地区发展比较缓慢,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只是几个县交界的地域。直到751年,因为已有一定的人口聚居,经济水平有所发展,遂从昆山、海盐、嘉兴三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在现在的松江区所在地建立了华亭县。这是上海有独立县级行政区划的开始。
唐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华亭县也随之迅速发展。1023年,北宋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上海”这个地名;南宋末年,上海建立了镇。当时,华亭县已经是东南的富庶大县,1277年,元朝政府将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改名为松江府。十多年后的户口普查发现,上海镇的规模早已具备建县的标准,于是在1291年,中央批准从华亭县分出五个乡建立独立的上海县,最终建立是在1292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鹤认为这个事件对上海的城市化相当关键,曾在1990年时建议以设县的1291年作为上海建城的标志年份。
徐建平告诉《新民周刊》,从唐天宝十载直到清末,上海地区的区县设置是一个地域发展的自然结果。地域经济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税收增多,原来一个县的管理已经不适应,需要设置新的县,那么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划出新的县域。嘉定县、宝山县等都是按这样的原则设置的。
清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外国人开始在租界“租地建房”,进行西方模式的城市建设,这标志着上海的区县沿革进入了“城外城”或者“国中国”的时期。外国势力的入侵,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一套新体系。
当时上海县的范围相当于现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南部,县城在今天原南市区的老城厢。外国人的租界就在县城之外,当时满目荒凉、坟茔遍地的西郊、北郊开建。城外的洋泾浜以北最先建立了英租界,然后法国租了洋泾浜以南地区,美国租了虹口。后来,各国的租界都进行了扩张,形成了一个“城外城”。
在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法租界的公董局管理之下,租界内
本文链接:http://www.wz258.com/zt/2018/0330023.html